巩固洋垃圾管控成果需破旧立新科技 - 河北在线

巩固洋垃圾管控成果需破旧立新
2020-01-21 16:24:46   来源:    
评论:0

在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,2019年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取得重大进展,全国固体废物实际进口
在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,2019年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取得重大进展,全国固体废物实际进口量同比减少40.4%,力争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。

  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的坚定决心,体现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相关举措扎实有力。这也意味着,随着固体废物进口量的大幅减少,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原料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。要巩固这得来不易的改革成果,实现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,重构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链至关重要。

  上世纪80年代,我国制造业、建筑业迅速成长,需要大量的塑料、金属等原材料。为填补原材料缺口,固体废物进口应运而生,但环境问题也伴随而来。洋垃圾在回收拆解过程中,产生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,部分无法再生利用的洋垃圾被焚烧或直接填埋,垃圾拆解地和消纳地的空气、河流、土壤被严重污染,当地百姓的生命健康饱受威胁。

  2018年1月,我国正式实行禁止“洋垃圾”入境新规,向洋垃圾说“不”。两年来,成效显著。在2017、2018年连续两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,我国顺利完成2019年度改革任务目标,2019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为1347.8万吨,同比减少40.4%。

  洋垃圾管控成果喜人,但形势依然严峻。2019年,在固体废物走私案数量较上年下降的情况下,海关总署仍查办洋垃圾走私案件354起,查证涉案废物76.32万吨,抓获犯罪嫌疑人376名。

  为何洋垃圾走私屡禁不止?从出口方来看,我国曾长期作为“世界垃圾场”,消纳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垃圾。洋垃圾禁令让这些国家不堪垃圾之苦,想方设法向我国走私垃圾。从进口方来看,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垃圾分类体系,垃圾混杂,回收利用需要大量人工进行分拣、水洗,成本较高。受经济利益驱使,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改变产业链条,由进口国外垃圾向消化国内垃圾转变的动力不足。

  因此,在争取国际话语权,将“洋垃圾”禁令执行到底的同时,也要积极创造条件,重构我国以国内垃圾为原料的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链。

  破旧才能立新,只有切断洋垃圾走私供需链条,才能倒逼国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重建新的供应链。过去两年,海关总署持续开展打击整治洋垃圾走私“蓝天2018”“蓝天2019”专项行动,生态环境部严格审查进口固体废物申请,开展打击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,形成了较强的威慑力。接下来,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,筑牢境外、口岸、国内3道防线,联防联控联治固体废物走私犯罪,深化国际执法合作,坚决将洋垃圾封堵在国门之外,为重构国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链奠定基础。

  在保持高压态势,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的同时,也要推动转变观念,助力企业长远发展。在我国,以进口国外垃圾为原料的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。对洋垃圾说“不”,影响巨大,意味着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。对于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,是挑战更是机遇。如何在这场竞争中拔得头筹?一方面,加快转型升级。当前,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大量家庭式小作坊小规模的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,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的产业发展要求,固守落后生产方式必将被淘汰。另一方面,提早构建新的供应链。固体废物加工利用行业,能够变废为宝,节约社会资源、能源和环境成本,发展潜力巨大。兵马未到,粮草先行,保证原料来源是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。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要把握机遇,加快转型升级,提早构建新的供应链,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国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无米下锅的同时,多个城市受到“垃圾围城”的困扰,大量未分类垃圾无法消纳。难题怎么解?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势在必行。上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的成效显著,居民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从15%提高至90%,为全国垃圾分类的推广积累了经验。各地可借鉴上海垃圾分类的做法,让更多人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,形成垃圾分类新风尚。(李莹)

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
免责声明: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立场,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。